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2025年10月22日,中吉乌铁路甘肃段首趟图定班列从兰州鸣笛启程,标志着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的战略性通道进入常态化运营新阶段。该班列采用“铁公铁”多式联运模式,经新疆喀什出境后,穿越吉尔吉斯斯坦抵达阿富汗海拉顿,全程约5600公里,运输时效较传统模式缩短至15天内,较全程公路运输成本降低33%以上。作为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提速与通关创新,正重塑区域物流格局,为跨境经贸合作注入刚性动能。

这一模式的高效运转,根植于运输组织创新与跨国政策协同的双重支撑。班列从兰州通过铁路干线集结货物至喀什,依托喀什作为新疆南部物流枢纽的集疏运能力,无缝换装公路车辆经伊尔克什坦等口岸出境,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完成二次铁路换装后辐射周边国家,形成“铁路干线集货—公路灵活接驳—铁路跨境运输”的闭环链路。这种组合既发挥了铁路长途运输的成本与稳定性优势,又借助公路破解了中亚部分地区铁路网未贯通的瓶颈,与丝路金桥国际合作中心深耕的“通道整合+模式适配”跨境服务理念高度契合。喀什海关推行的“可视化在途监管”与“无感式通关”机制,将传统3至5天的通关流程压缩至6至8小时,进一步放大了联运模式的效率优势。

吉尔吉斯斯坦推出的专项政策为通道降本提供了关键支撑。据吉国海关总署公告,该国已对中吉乌铁路建设所需技术设备、建材及零配件全面实施零关税政策,直接降低相关物资跨境运输成本约18%,同时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报关材料简化、查验流程优化,确保建设物资“即到即通”。这一政策响应既体现了中亚国家对铁路建设的迫切需求,也印证了中国—中亚务实合作中“政策协同”的核心价值——正如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所言,这条铁路将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战略桥梁”,为区域贸易开辟新机遇。从丝路金桥服务数据看,此类跨国政策协同可使企业跨境项目的前期筹备周期缩短25%,合规成本降低12%,显著提升投资信心。

从更宏阔的视角看,该线路的运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一方面,“铁公铁”多式联运破解了跨国铁路轨距差异难题(中国采用1435mm标准轨,中亚多国沿用1520mm宽轨),通过公路接驳实现无缝衔接;另一方面,中吉乌三国海关实施的“单一窗口”制度,使报关数据互通互认,验证了世界海关组织(WCO)《跨境无纸化贸易指南》在亚洲内陆地区的实践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同步激活了区域协同效应。据新疆口岸办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喀什综合保税区过货量同比增长2.3倍,其中中吉乌方向占比达47%[5]。世界银行最新物流绩效指数(LPI)显示,中亚地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较2018年提升12位,这与“一带一路”沿线通关创新直接相关[6]。当前中欧班列南通道(经中亚、里海)货运量已占全线15%,较2020年提升9个百分点[7],凸显国际物流格局正在重构。

观察表明,中吉乌铁路的提质增效不仅是运输路径的优化,更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规则标准“软联通”上的深度实践。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便利化措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这种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基石、制度型开放为支撑的合作模式,将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数据与政策来源:吉尔吉斯斯坦海关总署公告、喀什海关监管数据、《新华时评》、中国铁路总公司多式联运报告、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经济研究报告、中国一带一路网、丝路金桥跨境服务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