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监管的脚步正在加快,而中国汽车出口的“哈萨克斯坦通道”需要一次彻底的合规升级。

哈萨克斯坦工业和建设部宣布,自2025年10月20日起,进一步收紧个人进口车辆的政策。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EEC)今年夏天通过的最新规定,哈萨克斯坦明确限制了个人可进口的车辆类型,并收紧了对“个人用途车辆”的界定

此举是哈萨克斯坦自2024年12月1日以来车辆进口系列改革的一部分,旨在统一欧亚经济联盟内部的技术标准,规范车辆进口市场。对于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主要供应方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新规意味着贸易模式需加速向合规化、本土化方向转型。

01新规核心内容

本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明确并收紧了“个人自用”进口车辆的边界。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理事会2025年5月23日第45号决议,个人仅可为自身需求进口特定类别的车辆。

这些允许进口的车辆类别包括:乘用车(医疗专用车辆除外)、越野四轮摩托车、雪地车等非公共道路用机动车辆(赛车除外)、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及踏板摩托、载客量不超过12人(含司机)的客车,以及总重不超过5吨的货车(专门运输高放射性物质的车辆除外)。

车辆结构安全证书(SBKTS)成为关键关卡。新规明确规定,未列入欧亚经济委员会2017年6月30日第74号决议清单的车辆,将无法获得SBKTS。

这意味着此类车辆无法完成海关清关、取得电子车辆护照(ePTS)、缴纳回收费或进行国家注册。简单来说,清单之外的车辆已完全禁止个人进口。

02政策背景与动因

哈萨克斯坦车辆进口政策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亚经济联盟统一市场监管趋势的体现。近年来,联盟成员国一直在协调海关法和技术法规,以减少监管漏洞。

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现状也是推动政策出台的重要因素。截至2025年8月1日,哈萨克斯坦机动车总数为662.9万辆,其中超过60%的车辆车龄已超10年,换车需求旺盛。同时,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存在高车龄占比现象,仅6.2%车辆车龄在3年以内,20年以上老车占比高达41%。

打击“灰色进口”是政府另一重要目标。2023年的统计显示,约60%的进口车辆属于“灰色”进口,这给国内正规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新规通过限制个人进口并加强技术标准监管,旨在遏制此类不合规贸易行为。

03中哈汽车贸易挑战与机遇

中国作为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汽车贸易伙伴,新政带来的影响在数据维度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2024年以来,中哈汽车贸易已形成“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合规主导”的发展格局,为应对政策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张,市场地位稳固

从出口总量看,中国对哈汽车出口已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汽车出口量达12.4万辆,在中亚五国中位居首位。进入2025年,这一增长态势进一步延续,仅霍尔果斯口岸1-8月对哈出口汽车就达25.8万辆,同比增长8.5%,创下历史新高。从贸易贡献度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达140.04亿美元,其中小排量汽车(1000ml<排量≤1500ml)、中高排量汽车(1500ml<排量≤3000ml)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三类车型进口额合计占哈自华进口TOP10商品总额的近40%,成为拉动双边贸易的核心动力。

(二)新能源汽车成增长引擎,合规布局见效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哈汽车贸易的“第一增长极”。2025年1-8月,霍尔果斯口岸对哈出口电动汽车10.2万辆,同比激增45.2%,这一增速远超传统燃油车出口水平。细分品类中,油电混动汽车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对哈出口额达2.25亿美元,同比增长76.11%,增量达9738.42万美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车企提前布局EAEU合规体系的战略成效——比亚迪、江淮等企业通过EAC认证和СБКТС证书办理,已实现新能源车型对哈批量出口,其中比亚迪宋PLUS DM-i等车型在哈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三)商用车出口逆势增长,企业渠道优势凸显

新政明确“企业进口客车和货车的权限不受影响”,而中国商用车对哈出口恰以企业批量供货为主要模式,政策冲击有限且长期机遇明确。2024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商用车出口量达17569辆,依托中欧班列等跨境通道,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商用车辐射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枢纽基地。头部企业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江淮汽车在哈终端实销超1.3万台,同比增长50.2%,其中商用车销量位居中国品牌首位,市场占有率突破6%。在专用车领域,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出口增长迅猛,2024年出口量达369辆、出口额7.57亿元,较2023年分别实现40%和202%的大幅增长,精准匹配了哈采矿业和基建领域的需求扩张。

(四)个人进口收缩影响有限,贸易结构更趋健康

尽管新政压缩了个人进口空间,但从数据看,这一调整对中哈汽车贸易的整体影响可控。2025年1-8月,霍尔果斯口岸25.8万辆对哈汽车出口中,企业批量出口占比超90%,个人零星出口占比不足10%。更关键的是,新政对“灰色进口”的遏制将净化市场环境,为合规出口企业释放更多市场空间。以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正通过“整车出口+本地化服务”模式抢占个人进口退出后的市场空白,2024年其乘用车在哈销量位居全球品牌第5位、中国品牌第2位,印证了合规化贸易的可持续性。

04中国汽车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政策调整,中国企业应立足数据背后的市场逻辑,以“合规深化、渠道优化、产业协同”破解短期挑战,把握长期机遇:

1. 深化认证布局,筑牢合规根基:参照江淮、比亚迪的实践经验,建立EAEU认证全流程管理体系,提前对接联盟授权机构完成TR CU 018/2011等技术法规认证,确保СБКТС证书办理与车型研发同步推进。针对新能源汽车,重点关注电池安全、低温性能等特殊技术要求,依托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口岸的认证服务平台提升办理效率。

2.优化出口渠道,绑定基建需求:借助霍尔果斯“24小时通关”和中欧班列图定线路优势,扩大企业批量出口规模。聚焦哈萨克斯坦150亿美元公路重建计划和4000公里公路改造项目,针对性供应自卸车、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设备,复制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成功经验,实现“产品-需求”精准匹配。

3.推动产业协同,拓展价值空间:结合中哈能源合作布局,探索“新能源汽车+光伏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哈可再生能源领域60亿美元专项资金机遇,构建“车辆销售+能源补给”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依托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参与哈汽车产业升级项目,通过CKD散件出口、本地化组装等模式降低成本,提升品牌竞争力。

05更高视野下的战略思考

哈萨克斯坦的政策调整反映了欧亚经济联盟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整体趋势。类似的政策调整在俄罗斯等成员国也有所体现。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整个欧亚经济联盟市场都需要面对同样的合规要求。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看,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2024年,中哈贸易额达到43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是对哈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国之一。借助霍尔果斯口岸优势,中国企业可辐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市场。

中国汽车出口应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拥有完备的技术认证和售后服务体系才能更容易抵御市场风险。

中国品牌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占比已遥遥领先,随着新政落地,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在哈萨克斯坦的市场格局将加速分化:已与哈方大型经销商集团建立合作、布局本土化生产的品牌,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中小型出口企业,挑战则更为严峻,亟需调整业务模式,从B2C个人贸易转向与当地授权经销商合作的B2B模式。

放眼未来,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在海关估值、技术标准和税收政策上的协同监管将成为常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将合规能力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从而在中亚市场赢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空间。